
1.瓷土开采和加工:瓷土矿呈脉状或似层状,用铁锹、铁镐等工具将瓷土从矿脉上挖掘下来,用畚箕担回,在碓泥作坊敲打粉碎,经过澄泥池反复淘洗去除杂质,后阴干或晾晒,再在泥料室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发酵后可以用于拉坯、配釉料。
2.拉坯成型:是瓷器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先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粗坯件。初成型的器物再经过利坯(也叫“修坯”),将粗厚不平、规格不齐的粗坯经过两次旋削,使之厚度适当、表里一致。
3.制料和画坯:青花瓷的釉下花纹是以氧化钴料为着色剂来进行描绘装饰的,明清时期醴陵窑采用的青花料大体为含锰量高含铁量低的国产青花料,将研磨粉碎的氧化钴矿石和釉水根据一定比例调配而成。画坯,即彩绘,明清时期醴陵窑以烧制青花瓷碗为主,画坯工根据需要,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绘制简单纹饰或写青花字款识。
4.制釉和施釉:醴陵窑传统釉料以稻谷壳烧成的灰、瓷泥浆、石灰为制釉原料,按照一定比例调配而成。彩绘完成后,在器坯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使之光润。施釉工根据器物及实际需要采取蘸釉、刷釉、喷釉、淋釉等手法完成施釉工序,施釉后的器物经阴干或晾晒方可入窑烧制。
5烧窑:是成瓷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装窑师傅将成坯按器型放在窑炉内不同位置的窑床上,把窑师傅负责烧窑掌控火候,用松柴把坯胎烧成瓷胎,传统柴窑瓷器烧成温度在1270℃以上。点火时从窑头开始,一级一级往上点火,烧窑过程中需要随时查看瓷器烧成温度,可从观察孔勾取“火照”查看火色,如若温度不够,可通过投柴孔添加薪柴。